近日,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2023级全体学生在本专业教师、水保所实践教师孙雁军、赵伟文、张敏、桂莉莉及乡宁县水利局张鹏刚站长的全程指导下,赴山西省乡宁县开展了以“探秘黄土高原生态治理,践行水保青年使命担当”为主题的专业认知实习活动。本次实习以驮涧生态清洁小流域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和西廒沟坝系工程为核心实践课堂,通过实地观摩、专业讲解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同学们系统了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基本知识。
国家示范工程:驮涧流域的生态治理典范
在驮涧生态清洁小流域,同学们实地考察了淤地坝、谷坊、截水沟等水土保持工程的综合布局。指导教师现场演示了淤地坝“沟底筑坝、滞洪淤地”的治理模式,讲解其如何通过拦截泥沙、抬高沟床,将荒沟改造为良田的生态经济价值。沿着坡面治理带,同学们观察了水平阶整地与鱼鳞坑造林技术,了解其通过改变微地形减缓径流、提高植被成活率的科学原理。此外,示范工程中“沟道坝系+坡面植被+生态农业”的三位一体治理模式,为同学们展现了水土保持工程从单一措施向系统治理的转型路径。






院士基地探秘:西廒沟坝系的科研创新实践
作为山西省淤地坝研究院士工作站的核心试验基地,西廒沟坝系工程为同学们揭开了现代水土保持科研的神秘面纱。张站长给学们重点介绍了淤地坝的三大核心构件——坝体、溢洪道和放水建筑物,这些被业界称为“淤地坝三大件”的关键结构,是确保淤地坝安全运行与发挥效益的基础,以及柔性溢洪道的优点。



青春践行使命:在黄土地上读懂“水保精神”
此次实习中,同学们系统梳理了黄土残塬区“沟、坡、塬”立体治理体系:从沟道淤地坝的“固沟保源”,到坡面梯田与水平阶的“缓坡增效”,再到截水沟与排水沟的“拦蓄调控”,每一项措施都凝聚着水土保持工作者因地制宜的智慧。在径流小区对比试验场,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侵蚀量差异直观呈现,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植被是大地最美的外衣”这一水保理念的科学内涵。
